首页 > 预防警示 > 正文

从历史文化中汲取“无邪”力量

来源:法制日报——法制网 作者:张昊
时间:2017年11月10日 08:47

  □无邪教创建基层行

  反邪教进校园

  法制网记者 张昊

  湖北省秭归县地处长江西陵峡畔,素有川鄂咽喉之称。在秭归县的“名片”上,既有三峡库区首县、世界文化名人屈原故里,还有国家级山区贫困县、国务院防范和处理邪教问题办公室命名的“创建无邪教示范县”。

  贫穷与愚昧被看作是一对相生相随的“孪生兄弟”,而秭归县为何深山“白荷”出尘不染?《法制日报》记者在当地走访了解到,该县群众崇敬屈原,喜爱吟诵楚辞、花鼓戏等,精神文化生活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细致入微的工作,成为秭归创建“无邪”县的不竭源泉。

  反邪教文艺演出现场

  以诗化人传承历史文化

  作为国家级山区贫困县的秭归县,经济基础较弱,自然环境较差,群众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和儿童比例大,这些都是邪教滋生蔓延的便利条件。秭归“无邪”是如何创建的?记者找到的第一个答案,是“以诗化人”。

  记者来到屈原镇屈原村,在当地人带领下,沿一条石阶拾级而上,来到屈原祠。每年中秋,都会有民间诗人相聚于此,举办中秋诗会。

  “骚坛”诗社由当地农民自发成立,社员中有多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诗社常务副社长谭国峰边向记者介绍,边递给记者一本“诗在民间·三闾骚坛中秋诗会”诗集。在他的主持下,10余名民间诗人轮番走上石阶吟诵屈原的经典作品和自己创作的诗文。诗歌主题围绕纪念屈原、歌颂时代、抒怀风土人情等内容,这之中反邪教诗歌是一大亮点。

  “我文化程度较低,60岁才开始学习写诗,但我觉得一点也不晚。要做耕读人,农民也要讲科学。”68岁的农民诗人黄家兆朗诵完自己创作的反邪教诗歌《崇尚科学 反对邪教》后,对记者说,创作反邪教诗歌的要求很高,不仅要符合文学形式,让群众听得懂,更得让群众受教育。

  农民诗人谭国洪告诉记者,屈原村人生在屈原故乡,崇拜屈原,喜欢诗歌,内心的爱国情结很难被替代,加之对科学文化的崇尚,即便有人来散播邪教思想,也没有空间。

  屈原村副主任谭晓川说,诗歌之于村民的生活,见面时能用来互相打趣,餐桌上即兴创作和饭菜一起下酒。“邪教来了,跟我们说的‘不是一种语言’。”

  记者了解到,秭归的民间诗歌与反邪教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宣传载体与内容的关系,还有深层次的解读。

  秭归县委党校研究员郑承志对屈原文化及反邪教工作颇有研究。他告诉记者,大多数人都知道屈原文化的主题是爱国,但许多人并不知道,屈原文化的特质是接地气。屈原的诗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活,这使诗歌更容易被群众接受。

  写诗要有灵感和体会,需要静下心来花时间琢磨推敲,在贴近群众、融入现实生活中净化人们的心灵。“粽者,忠也;粽者,中也。”郑承志介绍,屈原文化对于集体和个人而言,都与大家的美好愿望相一致,因此其历史文化活动广受喜爱,其精神内涵也受到尊崇。2009年,“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被联合国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打造屈原文化品牌更是让秭归人充满自豪感和责任感。

  秭归人心中摆着屈原这位崇高的祖先,屈原所代表的“爱国”“忠诚”等被秭归人传承。郑承志说,邪教传播的思想内容与秭归的历史文化相悖,群众心中的“屈原文化”无法被撼动,邪教自然失去了传入的可能。

  反邪教宣传阵地

  文艺反哺群众精神食粮

  “王大师,李大仙,骗人的手段万万千。他让你,生病也不去吃药……只发现,大师生病也打针吃药还偷偷摸摸往医院跑。才明白,这神功护体治病疗伤不吃不喝它不可靠。”一段欢快诙谐的快板书《声讨邪教书》在茅坪镇陈家坝村村委会活动室上演。

  这个快板书是茅坪镇文化站站长张承3年前创作的。据张承介绍,全镇大大小小的业余表演队共有88支,一年开展30余场活动,每场演出都有一两个反邪教宣传节目。每逢重大节日、婚丧嫁娶,表演队都会演出,这些文艺节目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尤其是老年人、困难群体和妇女等邪教易感人群的欢迎。

  正是表演队的花鼓戏,唤醒了一个曾经无助的灵魂。茅坪镇防范办副主任颜福国告诉记者,罗家村离镇子较远,要走20里山路。村民文兰(化名)曾是一名赤脚医生。2011年被“半个”同行拉入邪教“门徒会”,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得知文兰很喜欢花鼓戏,表演队的花鼓戏节目每场她都会看,镇、村反邪教干部专门安排反邪教节目,向她宣传邪教的本质、特征、危害,将文兰从邪教泥潭中拉了回来。文兰由此才在思想上完全得到转化,回归正常生活。颜福国说,“她现在在家带孙子,一家人的生活很美满。”

  “耕地不种庄稼就会长杂草。”颜福国用朴实的语言告诉记者第二个答案,邪教是思想毒瘤,只要反哺群众精神食粮,让百姓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有事可做,思想就不空虚,邪教也就没了滋生空间。

  历史文化如何发扬、如何延伸至百姓身边、如何与反邪教内容相结合?

  “让历史文化回归民间,通过各种文艺形式开展反邪教宣传,能达到演出一次、教育一片的效果。”郑承志说,非遗传承人不断挖掘历史文化中的艺术形式;文化部门组织干部不断创作花鼓戏、采莲船、九节鞭等具有地方特色群众喜闻乐见的作品,融入反邪教宣传内容,组织多才多艺、有积极性的群众参与,让群众享用“文化盛宴”。

  记者了解到,近年来,秭归县大力繁荣秭归历史文化,制定政策措施,支持反邪教文艺创作及文艺演出,不断增强全民文化自觉,提高整体文化素质,县、乡(镇)、村(社区)自上而下,结合节庆、民俗、文化,因地制宜开展反邪教文学创作、文艺汇演、诗歌朗诵会等活动,让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认识邪教、远离邪教,在心中筑起了反邪教侵蚀的堤坝。

  反邪教主题班会

  众家合唱细润群山深处

  山川相缪,郁乎苍苍。古代文学家苏轼这样形容湖北长江边的山形地貌。秭归被长江隔开,来往两岸需要乘船。全县12个乡(镇)、7个社区、186个村、2035个自然村落就分布在江两岸的群山之中。

  记者坐上屈原镇派出所指导员吴前锋的车,随他到辖区开展工作。他对记者说,屈原镇派出所辖区跨长江两岸且山多路远,民警常常一天安排到一个村集中开展巡逻、调解、宣传等工作,这个过程中他们也把反邪教知识带进乡村、送入百姓家。

  吴前锋对老年人等邪教易感人群有独到的见解,“他们年龄较大,子女长期在外缺乏关爱,精神上较空寂。我们不经常关心他们,不经常和他们坐到一起拉家常,他们就可能被邪教拉拢。”

  秭归县实现“小事在村落解决,大事到镇里解决”,着力推进“小村落”建设,积极探索建立了党小组长、村落理事长以及经济员、环保员、管护员、宣传员、调解员、维权员、张罗员、帮扶员等组成的“两长八员”反邪教信息员队伍,配合开展日常反邪教宣传。发现可疑人员,第一时间通知辖区民警及镇防范办及时处理。

  开一辆大面包车,拉上一车简易的舞台音响设备,茅坪镇文化站的业余演出队就这样经常到各个村落“巡回演出”。张承以陈家坝村中秋文艺演出为例说,他们把反邪教内容穿插在文艺演出中间,让群众更容易接受。

  记者初次与郑承志见面时,刚下乡扶贫归来的他一身西装搭配运动鞋,鞋上、裤脚上满是未干的泥印子。郑承志告诉记者,由于贫困群众容易受到邪教侵蚀,秭归县要求干部上门扶贫都要定期了解贫困群众是否接触邪教,并进行针对性反邪教宣传。

  “与专门开展反邪教宣传相比,通过拉家常等方式开展,群众的接受度要高得多。”走访中,记者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感触。

  记者找到了秭归县实现“无邪”目标的第三个答案,是贫困山区开展反邪教工作宜“小”而“细”。

  秭归县将每年3月定为全县反邪教警示宣传月,重点推进反邪教进机关、进乡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宗教场所“六进”活动。还充分发挥老干部、老党员、老模范、老退伍军人、老教师等“五老”人员的作用,定期深入农村、社区、校园及居民家中开展反邪教宣传,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的手艺会说话,秭归制造全靠它。”秭归县重点企业湖北秭归百丽鞋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鲁华告诉记者,制鞋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全厂有2200多名职工,文化程度以中专为主;70%是女性,大多住在职工宿舍。为了凝心聚力担当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把反邪教内容融入企业文化中,图书馆放置反邪教专刊、书籍,举办大型活动时也穿插反邪教节目。

  秭归希望小学分管德育的副校长谭瑛告诉记者,学校结合全县开展的反邪教“进校园”活动,以“雅行”为主题,创新教育形式,要求学生围绕反邪教写一封家书、上一堂班队会、同家长办一期手抄报、同老师办一期黑板报。针对农村留守学生,则通过家长微信群、QQ群或安排家长小组长协助完成,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效果。

  “无邪教创建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整合资源、齐抓共管,才能形成合力、取得实效。”秭归县防范办主任颜青云说,秭归县通过把反邪教工作内容拆细拆散、化整为零,融入各部门各项日常工作中,结合部门职能开展针对性宣传,不但能敲开群众的门,更能走进群众的心。

(责任编辑:虚谷)
[打印] [关闭]

编者注:

1.本网编译类文章和视频,仅代表作者立场观点。

2.本网原创内容欢迎转载,如需二次加工,请与网站联系。

反邪教网站
重点新闻网站
国家机关网站
京ICP备17053351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