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邪教研究 > 正文

邪教徒“皈依”心理的形成、发展及预防探究——以浙江省X县“全能神”信徒为例(下)

来源:中国反邪教网 作者:凯元 文兵
时间:2023年09月21日 16:47

(接上文)《邪教徒“皈依”心理的形成、发展及预防探究 ——以浙江省X县“全能神”信徒为例 (上)》

四、预防策略 

迷茫和危机让邪教乘虚而入,皈依心理的形成与人所处的关系背景、社会环境及自身情况息息相关,入邪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此,可以从两方面入手铲除邪教滋生的土壤:一方面,内强精神世界,建立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形成有难相帮的外在社会环境,营造慈爱孝敬的良好社会风尚。 

(一)加强乡村文化建设,填补农民精神空虚 

邪教在农村地区之所以有机可乘,部分原因在于文化基础设施薄弱,活动少,提供方式单一,导致部分农民精神文化空虚。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精神生活丰富了,邪教也就没有乘虚而入的机会。因此,一要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深化乡村图书馆、书院和文化广场建设,加大无神论教育,坚持建、管、用并举,构建新时代农民的精神家园。二要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菜单式配送。用点菜式服务开展送书、送电影、送戏三下乡活动,用优质文化资源填补精神空虚。三要吸引老百姓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举办各类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比如唱戏曲、跳排舞、打腰鼓等。 

(二)开展反邪教场地化建设,倡导民众健康生活方式 

针对邪教的精神传播趋势,利用文化礼堂、乡村读书室、老年活动室等场地向农民群众科普邪教的危害,宣传科学健康生活,以增强群众防范意识尤为必要。 

一是开展反邪教进文化礼堂活动。文化礼堂已经日益成为农民群众享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农村反邪教教育的主阵地。把反邪教警示教育纳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对挤压邪教活动空间,增强农村群众自我防范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是开展反邪教进宗教场所活动。“全能神”一贯从基督教众争夺信徒,“由于许多基督徒加入‘全能神’,一些基督教会出现了消解和衰败的迹象”(注16)。因此,在宗教场所开展反邪教宣传十分必要。宣传应注重邪教特征的描述,如“全能神”的“基督过时”论、“教会无用”论、“女基督”论、“律法、恩典和国度三个时代划分”等,以便基督教众区分。佛教及民间信仰点是老人和妇女常往之所。可以设置科普画廊、活动室,展览反邪教图画和手册,并宣传医药卫生和科技知识。让信众在参拜的同时学习医疗和科普知识,达到提高科学素质,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的效果,自觉抵制邪教和伪科学的影响。三是开展反邪教进老年活动室行动。老年人识别能力较弱,封建迷信思想较重,易受邪教组织欺骗。可以在各老年活动中心设立反邪教警示教育基地,布置警示教育专栏,安排内容丰富、通俗易懂、喜闻乐见的文艺演出,或播放反邪宣传片,提高老年人的邪教识别能力。

(三)注重临时困难救助建设,增强危机群众抵御能力 

现行的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的社会救助制度只能满足群众基本生活需求,存在对象相对固定的问题,加上其补助标准只有货币的单一形式,难以满足现实生活中复杂的困难救助需求。有些家庭因疾病、事故等而突然陷入临时危机,使邪教有机可乘。 

因此,政府应进一步补充完善临时困难救助制度,对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伤害、重大疾病或其他特殊原因,导致基本生活陷入临时困境者给予及时帮助。临时困难救助应实施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和心理四个维度的帮扶体系,根据对象的需要及时救助。该体系也不能仅靠政府,而应发挥社会公益组织、爱心企业和人士、心理专家以及社会工作者等的合力,形成按需提供、有始有终的临时救助系统,达成助人以自立的目标。 

(四)实施慈孝文化建设,滋润老人日常生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而慈孝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注17)。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慈孝文化建设入手,可以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以“慈爱、孝敬、为善、有信”为价值内涵的慈孝文化建设,在理论逻辑、道德标准、价值理念方面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 

慈孝文化建设应突出农村主战场地位。以村为单位,通过建立慈孝基金,用以资助困难家庭和表彰慈孝典型;设立集体食堂,本着“公益、便民、安全”原则,让留守老人和儿童有饭吃;开展志愿服务,队员以草根农民为主,基于互助互惠传统的沿袭,开展生活化、常态化的敬老爱老服务;签订慈孝协议,对慈孝行为进行制度化考量,通过物质、精神奖励促进村民更好地弘扬传统美德。 

注:

17. 习近平:《习近平谈核心价值观——民族的根与魂》,《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年7月31日。

(责任编辑:徐虎)
[打印] [关闭]

编者注:

1.本网编译类文章和视频,仅代表作者立场观点。

2.本网原创内容欢迎转载,如需二次加工,请与网站联系。

反邪教网站
重点新闻网站
国家机关网站
京ICP备17053351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46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