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菁(化名),1997年出生于安徽省无为市一个温馨的家庭,父母是受人尊敬的退休教师,哥哥是优秀的医生。在旁人眼中,她的人生本该一路坦途,然而,“全能神”邪教的出现,却让她的人生一度陷入无尽的深渊。
脆弱之时 来自于深渊的“援手”
2021年,性格内向、缺乏社交经验的晓菁,在大学毕业后选择独自租房居住。这是她人生中一段灰暗的时期:脱离了熟悉的家庭环境,长期的独处让她陷入了难以排解的孤独与迷茫,毕业后工作的压力、独居的冷清、与人交往的无力感,像无数条藤蔓将她越缠越紧。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她在租住的小区附近,结识了一位自称“赵阿姨”的中年妇女。
赵阿姨的出现,像一束刻意照进她灰暗生活中的“光”。她不像旁人那样只是客套寒暄,而是表现出“非同一般”的热情与关怀。这种被密切关注和“无条件接纳”的感觉,对情感长期处于空缺状态的晓菁而言,具有致命的吸引力。她像抓住救命稻草般,紧紧抓住了这份突如其来的“温暖”,跟赵阿姨的交往越来越频繁。
然而,这温暖的背后,是邪教组织精心编织的陷阱。赵阿姨开始以“心灵互助”“共同成长”为名,邀请晓菁参加一些小范围的“分享聚会”。起初,这只是一些看似正常的读书会和生活分享。但渐渐地,聚会的氛围开始变得神秘,内容也逐渐转向所谓的“神的话语”“末日的救赎”。在群体氛围的感染和赵阿姨的持续诱导下,晓菁理智的堤坝被一点点冲垮。她未能识破这层温情面纱下“全能神”邪教组织的真实面目,一步步滑入了犯罪的深渊。
2022年9月,晓菁在参与邪教组织非法活动时,被公安机关依法查获。最终,她因犯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罪受到法律制裁。
归途之初 迷茫与戒备的“冰墙”
2024年3月,晓菁重获自由。对她而言,走出那扇沉重的大门并非解脱,而是另一段不确定性的开始。她内心充满了对未来的恐惧、对家人的愧疚,以及一种难以言说的委屈——她曾一度认为,自己只是追寻“心灵寄托”,何错之有?
回家后的晓菁,面对上门家访的社区工作者和反邪教志愿者,她没有回应,只是深深地低着头,用沉默在自己与外界之间筑起一道无形的高墙。在她看来,这些言语和举动,或许只是一套必须履行的冰冷程序,而世上并不存在毫无缘由的包容。
熟悉社区的工作人员和她的家人,共同组成了一个志愿者小组,希望能为晓菁回归正常生活提供帮助。然而,最初的接触异常艰难。首次谈话,晓菁要么一言不发,要么回答得机械且敷衍。她对“全能神”的认知偏差依然存在,内心深处仍残存着“被迫害”的错觉。家人的关心,在她看来是“不理解”;志愿者的普法教育,被她解读为“洗脑”。志愿者们的努力,在她戒备的“冰墙”前,似乎收效甚微。
破冰之旅 精准与耐心的博弈
面对僵局,志愿者们没有气馁。他们意识到,简单的说教无法触动她封闭的内心,必须找到打开她心门的钥匙。
志愿者不急于和她谈论邪教与法律,而是从生活细节入手,“不经意”地和她聊聊生活。社区大姐会关心她缺不缺日常用品,家人在志愿者的建议下,也努力避免触及敏感话题,只是默默为她做喜欢的菜。这种融于日常的温情,像涓涓暖流,开始悄然融化她内心的冰层。
之后,志愿者采用认知行为疗法,引导她正确识别那些“被邪教植入”的错误观念,例如“世界末日将至,唯有信‘神’才能得救”“世俗的关怀都是阻碍你‘修炼’的魔障”等。接着,用她自身经历的客观事实进行对比反思:信“神”后,她的生活是变好了还是更糟了?所谓的“兄弟姊妹”在她入狱后是否给予了真正的帮助?这个过程对晓菁而言是痛苦而矛盾的,但正是这种基于事实的理性分析,开始撼动她根深蒂固的错误认知。每次在交流的过程中,志愿者并非空洞地宣讲法律条文,而是结合她参与的具体行为,将《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相关条款,逐条解读,明确告知其行为的违法性和法律红线;同时,辅以普法视频和宣传资料,面对面耐心解答,有的放矢地进行法治教育。当看到片中与她经历类似的当事人,因邪教导致家破人亡的惨剧时,晓菁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震撼。她第一次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所谓的“信仰”,本质上是危害社会、破坏法律的犯罪行为。
为了让她更好地回归社会,志愿者们根据晓菁的专业背景,为她提供就业信息,并鼓励她参加当地招聘会。终于,晓菁成功入职一家企业,自食其力的成就感,让她找到了久违的价值。在志愿者和家人循序渐进地沟通与帮助下,晓菁与家人的关系也从最初小心翼翼的回避,逐渐走向真正的冰释与包容。父母的理解与关爱,成为了她回归路上坚实的情感后盾。
迎来新生 脚踏实地的生活
经过大家一年多的持续努力,那个曾经封闭、迷茫的晓菁,已然脱胎换骨。
她的性格变得开朗自信,与家人关系融洽,在工作中的表现也得到了同事和领导的认可。她彻底认清了“全能神”邪教组织的本质与危害,彻底同邪教组织划清界限。
她的故事结尾,没有轰轰烈烈的感言,有的只是脚踏实地的工作、温馨和睦的家庭以及岁月静好的生活。这份来之不易的平凡,正是对她走过迷途最好的救赎,也是反邪教工作成效最真实的注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