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防邪反邪  >  地方动态 > 正文
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街道探索反邪教工作新途径
浸润文化“微关怀”涵养社会正新风
时间:2024-10-11来源:中国反邪教网 作者: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街道
字体:

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街道属于典型厂街共建型街道,曾经是“法轮功”邪教组织活动的重灾区,具有比例大、痴迷深、反复多等特点。近年来,街道在全区推广运用“微关怀”反邪教工作法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发挥本土文艺人才优势,用先进文化引领人教育人感召人,探索出文化“微关怀”防邪反邪工作新途径。

一、深挖三老“微历史”形成合力

通过寻找“老熟人”、翻阅“老故事”、追寻“老地方”,用亲情友情促进感化帮教,形成了防邪合力。

(一)组建“老熟人”文化队伍,重塑信任感。街道广泛动员望江厂管理人员、活跃分子等组建社区文体团队,并对他们开展技能培训,促进其在文化传播方法上掌握新方法,通过身边熟悉、信赖、有威望的人的言传身教劝导、感染、影响“法轮功”习练者,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传承“老故事”文化品牌,回归快乐感。结合社区特色,打造“一社一品”,传承“家风”“志愿者”“慈孝”等特色文化品牌,持续深化“家风润万家”主题活动,弘扬望江厂优良传统,利用传统节日搭建春节“百家宴”等沟通桥梁,街坊邻居在喜庆的氛围中拉家常、说实话,解开“法轮功”习练者心结;每年“学雷锋日”开展各种公益服务,帮助困难“法轮功”习练者解决生活上的实际问题;开展“红五月歌赛”,在嘹亮的歌声中重温奋进历史,回忆激情岁月,回归集体生活。

(三)修复“老地方”文化场地,找回归属感。升级打造望江图书馆、大会堂、篮球场、露天舞场、足球场等实体化活动阵地,在每个社区建立关爱室,修建望江综合文化广场,让“法轮功”习练者能够被唤起初心记忆,感受到切实变化,从而找到归属感和责任感。

二、营造三重“微氛围”激活动力

营造“传统、好人、群体”三重氛围,提高反邪教工作知晓度和市民积极性主动性,辖区反邪教文化氛围日益浓厚,激活了防邪动力。

(一)传统文化筑基础,加快内心转化。街道坚持“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主题、季季有特色、年年有盛典”。依托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组织开展读书演讲、书画美术摄影展等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年均开展各类文艺活动近120余场次,80%的“法轮功”习练者参加了活动,极大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二)好人文化做表率,促进行动转化。街道先后有30余人获得“中国好人、重庆好人、江北好人”,形成100名乡贤、80余户模范家庭组成的社区建设示范队伍,涌现出全国先进最美志愿服务社区、最佳志愿服务项目,街道厚植好人文化,充分发挥社区志愿者作用,对“法轮功”习练者进行转化和教育。通过“爱心储蓄银行”志愿服务实名制管理体系,招募志愿者加入帮教工作,对他们进行有序的培训,进行爱心积分存储,开展常态化互助志愿服务,形成了“助人者人人助之”的志愿服务理念,“法轮功”习练者逐渐感受到“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温暖,也感受到了社区、社会的人情和爱心。

(三)群体文化促教化,保障长远转化。以科普宣传为基础,通过创作展演反邪教小品、音乐快板,开展防邪反邪演讲比赛等群众性活动,让辖区群众在享受文化娱乐的同时提升防邪认识,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群众防邪反邪意识。

三、建强三大“微抓手”挖掘潜力

不断拓宽活动空间,切实丰富活动内容,扩大群众参与途径,挖掘出防邪潜力。

(一)培优艺术队伍,树立高雅情趣。街道依靠辖区合唱艺术团、社区拳剑队等群众性组织,积极引导“法轮功”习练者发展兴趣爱好,增进人际交往。

(二)打造参与通道,巩固融入意识。近年来,街道以文化“微关怀”为基础,借鉴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创造性探索出“百姓能人”治理模式,逐渐由政府主导演变为百姓自治,在基层治理共同体中百姓从“旁观”转向“参与”,在“治慧铜锣”建设中发挥着“人民主体”的重要作用。

(三)发挥特色优势,提升幸福指数。街道深挖军工文化,打好文化、生态、旅游“三张”牌,做到讲好“抗战文化”、讲透“军工历史”、讲活“好人故事”,把反邪教宣教工作的实际成效转化为维护稳定、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街道民意调查得分排名连续多年位于全区前列,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得到显著提升。

(责任编辑:孙鹏)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