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识邪辨邪  >  邪教研究 > 正文
邪教组织的资源依赖及其防范对策(上)
时间:2025-01-20来源:《科学与无神论》2024年第5期 作者:董昊赟
字体:

【内容提要】邪教组织往往通过依赖资源来蒙蔽其追随者,这一过程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首先,通过内部资源整合以确保组织的稳定性和隐秘性;其次,通过外部资源利用来增强其影响力和迷惑性。这种双向循环的互动机制使得邪教组织在对抗外部打击的同时,还能借助外部资源进行扩散。因此,为了削弱邪教组织的资源依赖并降低其对社会的危害,必须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方面,消除其内部资源聚合的机制;另一方面,严厉打击其生存和发展的空间。通过这种综合性的策略,可以有效地遏制邪教组织的蔓延。

【关 键 词】邪教组织;资源依赖;邪教治理

纵观邪教组织的历史与现状,不难发现该类犯罪组织具有以下显著特征:不仅在时间的长河中持续发展,更对社会政治和经济生活产生了严重的破坏。这一特性使其从众多其他独立犯罪形式中脱颖而出,成为危害社会的一颗“毒瘤”。邪教组织之所以具有与正常社会整体相抗衡的能力,其秘密就在于它展现出了极高的组织性,无论是主体犯罪的手段与技巧,还是逃避打击的策略,都在突出这一特性。邪教组织的组织形式究竟是如何自发形成的?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又是什么?对于这两个问题的求解,恰恰是遏制邪教组织犯罪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

当前,学术界对于邪教组织的研究已取得显著成果,并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展现。例如,从社会控制的角度研究邪教组织的生存原因,从符号互动论的视角研究邪教组织防控的困境及对策,从路径依赖视角研究邪教组织的治理优化路径等。然而,资源依赖理论的提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动态的、广泛的视角来分析邪教组织的运作模式,这种视角能够使研究更为全面,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研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基于此,本研究以资源依赖理论为理论基础,重点分析邪教组织内部资源的聚合情况及外部资源的策动行为,并探讨相关部门邪教组织的治理现状及困境,在此基础上构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路径。

一、资源依赖理论与本研究的适切性

资源依赖理论由杰弗里·菲佛(Jeffrey Pfeiffer)与杰勒尔德·R·萨兰基克(Gerald R. Salancik)在20世纪70年代末共同提出,该理论强调若要深入理解组织行为,首要任务是掌握组织所处的外部环境,并探究组织如何与环境中的其他社会实体建立联系。资源依赖理论认为,没有一个组织可以自给自足,所有组织都必须为了生存而与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交换。在相互联系的网络中,组织获取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资金资源、物质资源和信息资源等,这些资源都是从环境中得到的,因此组织不得不依赖这些资源的外部提供者。在这个意义上,“资源依赖”成为了这一理论的核心特性。由于外界因素的多变性以及资源的有限性,组织必须进行环境需求管理。主要表现为:组织必须与资源供给主体进行互动,以此获取稀缺资源来支持自身的发展。因此,为了实现更好的生存和持续发展,组织不仅需要关注自身的内部资源的规整与完善,还必须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动,如图1所示。本部分将阐释选择资源依赖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适切性。首先,资源依赖理论所聚焦的研究视角、分析层次与维度是否与本研究的目标相契合?其次,本研究需验证资源依赖理论的前提和背景是否与现实情境的先决条件、现状及背景相符?最后,资源依赖理论是否能为本研究提供假设和解释。

图1 资源依赖理论视角下组织生存的必要条件

(一)理论视角与研究内容的适切性

邪教组织之所以具备一定的犯罪能力,关键在于其高度的组织性。从其传播策略、人员结构以及实施犯罪行为所运用的技巧中,均可观察到这一特性。然而,在环境变迁面前,邪教组织的存续与扩展模式与其初始规划的运作策略并不完全一致,面临内外部运作的诸多困境,例如信众数量的缩减、相关执法部门加强打击力度等问题。尽管面临种种困境,邪教组织仍能在高压态势下滋生与蔓延,其原因可以用资源依赖理论进行分析。以“门徒会”邪教组织为例,该组织会构建相应的缓冲机制消除组织核心对环境的依赖。“门徒会”的邪教活动完全是在一种极为诡秘的情况下进行的,除了信徒本身,外界很难窥见这一组织的内部情况,即便是“门徒会”的信徒,不是他自己的工作和活动范围,也很难窥见其中的玄机。邪教组织在探究外界环境的过程中会在内部信息和外部信息间进行交换,此类互动过程可及时识别出环境内潜在可能导致组织稳定性受冲击的不利因素,或预判某事件的持续发展轨迹。在“门徒会”邪教组织中,缓冲机制相当于一个“保护膜”,体现在特定部门(如“活动点”“保守点”“接待家庭”等)或特定职务(如“执事”“善工”“奉差”“真理组”等)的设立,这些特定部门或职务能够及时识别出潜在的不利因素并制定具有实效性的传播策略,评估信徒的经济能力,躲避公安机关或政府其他部门的打击等。它们是环境与“门徒会”的媒介,负责组织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信息沟通、资金流向、材料储备以及其他重要资源的置换等,并且严密地使邪教骨干成员处于被保护状态,避免使其直接与外部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进行接触,以便最大程度地降低在组织内部运行过程中对于环境中各种可能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的依赖性。除了进行探察外,在呈现功能方面也同样发挥作用。呈现功能能够将探究的最终成果以易于理解的方式传达给决策者(一般为“门徒会”分会以上成员),同时能够为组织提供在规划和应对环境变革中进行结构调整所需的各类解决方案。

再如,邪教组织需要适应环境中的变量,以增强自身的持久生存能力。在这一演进过程中,其组织内部的结构也会进行一系列的调整。从内部规章与教义核心两个维度进行分析,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首先会对邪教组织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产生影响,这些规章制度涵盖了与之相互作用和联系的活动形式以及资源类型,从而揭示了某些邪教组织与其他一般宗教组织之间的不同特征;教义核心则是一个邪教组织运行的核心动力,体现组织的独立性,因而也是最需被“保护”的环节。因此,运用资源依赖理论框架能够更好地理解邪教组织的组织行为以及背后的规律,从而为相关部门消弭与打击此类运作模式提供针对性治理对策。

(二)分析结构与研究层次的适切性

菲佛和萨兰基科将组织视为一种“连结(connection)”,是具备主动性的社会能动者,并认为组织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控制这些能量以及用于什么目的。资源依赖理论主张,面对环境变化,组织应当采取合并、联合以及游说等手段,主动调整环境,使其更符合组织自身的需求和目标。该理论认为,组织不应仅仅被视为被动适应环境的行动者,而应积极寻求改变环境,以实现组织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在不确定性环境中,组织可以逐渐增强其独立性,并构建适应性强的组织结构,以确保其产出的品质和数量。申言之,组织为降低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依赖性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内部应对策略和外部环境主体间的应对策略。这两种策略都是通过增强环境的确定性和多元化获取额外资源的方式来实现的,并且终极的目标都是保护组织核心程序。在邪教组织生存与运作的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对其内部进行微观研究,以此解释组织的行为要素;另一方面也应从宏观角度分析邪教组织与外部其他主体的互动关系,从而体现不同情境下该组织的生存策略。例如,“全能神”在资金获取方面的表现,即对外部资源的依赖和对资源不确定性的高度警惕,已成为典型现象,揭示了组织所面临的挑战。这一挑战的根源在于该组织对环境资源的依赖以及对资源不确定性的关注,两者共同限制了组织的自主权,从而要求组织进行内部结构变革和调整。对“全能神”的决策者来说,他们的职责不仅是要最大限度地降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还需要关注组织内部的运行状况,注重内部管理和运营,以确保组织在应对不确定性的过程中保持稳定。由此意义而言,运用资源依赖理论分析邪教组织的运行规律具有重要价值。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理论视角与研究内容,分析结构与研究层次,还是理论解释与研究问题,运用资源依赖理论对邪教组织进行研究,都具有较好的适切性

二、内部聚合:邪教组织内部资源聚合分析

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前提为:在大多数的情况下,组织被视为一个较为稳定的运作系统,组织的运作既要满足组织内部的资源需求,也必须通过与外部环境因素的交换来获取必要的资源。邪教组织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和变动性,在组织内部层面需要对其操控的有限资源进行聚合,来增强自身的持久生命力。笔者根据资源依赖理论的特性,将内部资源聚合的流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资源开发、资源运用以及资源维系,以此剖析组织内部层面的运行规律,如下图2所示。资源开发是指邪教组织从内部规定与教义核心两个角度构建组织特有的象征符号与互动仪式;资源运用是指邪教组织基于自身所开发的资源,实现组织内部控制;资源维系则是指邪教组织对信徒信仰的维系。

图2 邪教组织内部资源聚合图

(一)资源开发:象征符号与互动仪式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为了应对外部环境的变革,保持组织的稳定性,组织有必要进行内部运作机制的微调。对此,邪教组织内部需要开发自身资源,设立组织特有的象征符号与互动仪式来确保组织内部的稳定性。

1.象征符号

美国社会学家戴维·波普诺将“符号”定义为,被社会广泛接受并用于传达某些意义的事物或系统。这些意义可以包括表达某些概念、思想、情感或情境等。符号之所以具有这样的功能,是因为它们与现实世界中的某些事物或情境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或映射关系。符号作为一种信息载体,人类可以借其理解和解释现实世界,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同时也可以保存和延续复杂的知识和文化。邪教组织在建立、扩散与蔓延的过程中设计出了一系列标志性符号,最有代表性的符号就是其专属的话语体系以及教主权威的构建。

专属的话语体系体现在邪教组织为了实现其特定目标,制定了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来代指其理论体系中的某些对象,一般多采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来喻指组织内部的重要职位、工作任务等。这种话语体系在组织内部的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辨识作用,从而为实现组织目标打下了基础。以韩国“统一教”为例,该组织创造了一套独特的隐喻体系,用以替代其理论框架中所描述的实体。通过使用普遍存在的日常物品作为替代,既能在交流中实现对成员的识别,又能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官方机构的监测。如该组织将信徒称为“神的器皿”,将非信徒称为“撒旦的器皿”。

教主权威的构建体现在邪教的教主通常会将自己神化,并自封为“耶稣在世”“基督的化身”等以此在信徒中树立“真神”形象。作为邪教组织的策动者,教主对于邪教的生成、蔓延和走向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例如,“门徒会”除了宣传教主季三保如何传“福音”,信徒们还将季三保的“英雄”事迹汇编成册,并以“授课”的形式讲给每一个初加入组织的信徒。对此,西班牙反邪专家佩佩·罗德里格斯认为,如若想要和某一邪教组织建立联系,至关重要的是深入了解其创立者和现任领导者的品性和背景。因为无论是组织的塑造、发展还是存续,都离不开控制这些组织的个体的意志、需求和信仰。

(接下文)

(责任编辑:紫霄)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