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控制”作为一种特殊的控制手段,本质上是操纵者利用长期的心理诱导策略,逐步侵蚀个体的独立思考机能,直至个体完全屈从于控制者意志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从众心理成为关键的驱动因素。邪教组织正是通过制造封闭环境及群体压力,促使成员无意识地展开学习与模仿行为,令其在毫无察觉的状态下,将组织意志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本文结合电影《周处除三害》中的相关情节,深入剖析邪教组织借助从众心理对个体实施精神操控的内在逻辑,并据此提出一系列干预策略,以期削减邪教组织给社会带来的潜在风险,维护社会的安定、和谐。
一、从众心理概述
从众心理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倾向于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现象。从众心理作为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其动力机制主要源于人类对社会认同和安全感的需求。当个人察觉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中大多数人有分歧时,便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种压力会促使其选择与群体一致的行为。
从众的影响机制主要包括信息压力和规范压力。信息压力源于个体在不了解情况或不能确信自己的情境中,会不自觉地向他人的想法靠拢。当情况处于模棱两可,缺乏参考信息时,人们更愿意相信多数人的判断,进而产生从众心理。规范压力则源自个体不愿意违背群体标准而被其他成员视为越轨者,害怕由于自身的与众不同而成为群体中的异类,进而选择遵从多数人的意见。
二、运用从众心理实现“软控制”的策略
在从众心理的驱动下,个体往往倾向于模仿周围人的行为举止和态度观念。邪教组织正是精准捕捉了这一心理特点,构建出一个封闭的信息茧房,不断向成员施加群体压力,灌输特定的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以此加深成员对群体一致性的认同,最终实现对他们思想和行为的全面操控。
(一)制造封闭环境
构建封闭环境是邪教组织隔离外界、强化内部管理的一种关键策略。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邪教组织往往会选择偏僻地带作为活动基地,在规避社会监管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成员与外部世界的交流,降低他们受到外界观点和舆论影响的可能性。邪教组织还会诱导信徒切断与原有社交网络的联系,包括家人和朋友,鼓励他们全身心投入到组织的各项活动中。电影《周处除三害》中,信徒们生活在封闭的灵修中心内,接触到的一切均为组织头目的精心策划与布局,旨在引导信徒全身心投入到内心修行与自我提升过程中。在此情境下,信徒对于外部世界的了解极为有限,他们的价值观念被牢牢地束缚在灵修中心所设定的框架之内。
在封闭环境之下,个体往往感到迷茫和不安。此时,多数人的行为成为一个可靠的首选参照系统。个体会通过模仿多数人的行为来降低不确定性带来的恐惧感。邪教组织所采取的信息隔离方式使得信徒只能接触到邪教组织提供的信息,从而更容易被其观点和教义所影响。长期处于这种高强度的精神投入下,成员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力逐渐被削弱,更容易无条件接受并信奉组织所倡导的理念。这种封闭性的设置不仅加强了组织对成员的掌控力度,同时也降低了成员脱离组织的可能性。
(二)树立绝对权威
在从众心理的强烈驱动下,个体在群体中的地位与其影响力往往成正比,身份越尊贵,其观点就越容易受到群体的重视和接纳。正是基于这种心理特质,邪教组织通过假借神圣之名,如声称代表上帝或某种超自然力量,精心构建并神化其背景故事,进而将邪教头目塑造为一个拥有至高无上智慧和绝对权威的存在。为了进一步强化这种权威性,邪教组织不断向信徒灌输“世界末日”来临的谎言,并通过人为制造种种手段,营造出一种只有邪教头目才能指引信徒渡过难关、获得永生的信念感。《周处除三害》中,林禄和安排成员现身说法,分享自己在组织的帮助下“成功战胜癌症”的经历,进一步巩固信徒的错误认知。这种通过展示组织能力和强化错误认知的方式,使得信徒对邪教组织产生了深深的依赖和信任。通过持续的心理暗示和诱导,引导信徒自愿放弃独立思考和个人判断,转而对邪教头目产生盲目崇拜。
(三)利用群体压力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天生具有融入群体的倾向。当个体置身于一个由邪教成员构成的群体中时,他们往往会不可避免地遭遇到来自同伴的强大压力。这种压力持续不断地推动着个体去遵循群体的特定行为规范和信仰体系,以免因违背群体标准而被视为异类或越轨者,从而遭受排斥和孤立。
为了更有效地利用并强化这种群体压力,邪教组织精心策划并实施了一系列策略。他们努力营造一个看似亲密、友善且高度团结的群体环境,让信徒们在这种氛围中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强烈的归属感。《周处除三害》中,“新心灵舍”头目林禄和就充分利用了信徒无依无靠、身患疾病等困境,通过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使其产生情感的共鸣。这种情感共鸣让潜在信徒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归属感和关爱,从而降低了对外界的警惕。在持续的心理暗示和影响下,个体往往会不自觉地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模式,以此来寻求心理上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此外,邪教组织还会利用群体中的“榜样”以进一步加剧这种群体压力。这些榜样通常是完全顺从组织意愿并积极表现的成员,邪教组织通过给予其高度的赞美和认可,以此来激励其他人。在这样的环境下,为了避免因偏离群体而产生的恐惧感和孤独感,个体往往会选择从众行为,即盲目地模仿和追随大多数人的行为模式,以此来保持与群体的一致性。
三、破除从众心理的反邪教干预策略
(一)多举措强化反邪宣传与披露
可充分借助官方媒体的广泛影响力,策划发起一系列围绕反邪教主题的话题讨论活动,激发公众踊跃参与,促使他们主动发表见解、分享防范经验,以此营造浓厚的反邪教舆论氛围。同时,还可利用知识竞赛等互动形式,全方位、多维度地向公众普及反邪教知识,重点推介反邪教专题网站,尤其是引导大龄群体深入探究邪教的本质特征、严重危害以及防范应对策略,切实提升他们的自我保护意识,筑牢全社会抵御邪教侵蚀的防线。
(二)全方位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
鉴于不同年龄层人群具有各自独特的心理特征,在开展反邪教工作时,应推行多样化且精准化的教育策略,着力引导公众逐步培养起独立思考的能力,对日常生活中接收到的各类信息保持审慎态度,精准辨析信息的真伪,有效抵御邪教等不良信息的侵蚀与操控。
对于中老年群体而言,可采取举办反邪教知识讲座、放映反邪教主题影片等形式,借助生动且直观的视听手段,普及科学知识与法律法规,有效提升该群体的科学素养与法律意识。借助这些活动,帮助中老年群体知晓从众心理潜藏的危害以及邪教惯用的操控伎俩,从而强化自我防护本领,使之免受邪教侵扰。而面向青少年群体,则需从学校教育层面发力,着重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致力于培养青少年的理性思维模式与思辨能力,使其能够自觉运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敏锐识破邪教散布的虚假信息,从根源上阻断邪教思想的滋生与蔓延。
(三)多渠道构建社会支持网络
归属感作为人类基本的心理需求之一,在个体的心理构建中占据着关键地位。从众行为通常源于个体内心对安全感的急切追寻以及对认同感的强烈渴望。邪教组织往往精准地瞄准这一心理特性,借此蛊惑人心,对社会秩序与民众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鉴于此,构建强有力的社会支持网络已然迫在眉睫。一是应该加强社区建设,鼓励居民积极融入社区生活,参与到社区活动、互助小组、志愿服务中,扩展自身社交网络的同时,形成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减少被邪教吸引的机会。二是应重视心理健康服务的作用,充分发挥如“V爱之家”等心理服务室的作用,为易受邪教影响人群提供专业的心理辅导和支持,协助他们充分发掘个人能力及优势,找到生活的意义和个人价值,从而避免陷入邪教的陷阱。三是要搭建全方位、多层次的社会支持体系,确保居民在面对困难、困惑之际,能够及时、有效地获取来自家庭、社区乃至社会组织的援助。
参考文献:
[1]姚志超,温世杭.《差序格局中“人情面子”与“亲亲相隐”效应对邪教滋蔓的影响研究》[J].科学与无神论,2024,(04):108-118.
[2]李春.《浅论“邪教”中的“从众”心理及对策》[J].云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9,(02):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