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识邪辨邪  >  邪教研究 > 正文
优势视角下邪教痴迷者帮扶工作路径探析
时间:2025-10-14来源:中国反邪教网 作者:熙客 詹淮
字体:

【摘 要】本文从社会工作领域的优势视角理论出发,突破传统问题导向模式对邪教痴迷者的“病理化”认知局限,探索更具实效性与可持续性的帮扶路径。阐释优势视角理论内涵及其在避免痴迷者帮扶中的适配性价值,从个体、环境和社会关系三个维度分析了邪教痴迷者优势资源的识别框架与具体方法,提出构建平等信任关系、激活个体优势、搭建多元网络、强化抗逆力与自我效“四阶递进”的帮扶策略体系。研究表明,优势视角通过“赋能”而非“矫正”的逻辑,能有效唤醒邪教痴迷者的主体性,推动其实现自我转化与长期社会融入,为帮扶工作提供新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范式。

【关键词】优势视角;邪教痴迷者;帮扶;工作路径

一、优势视角理论内核及其在邪教痴迷者帮扶中的应用价值

“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是社会工作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范式,由美国学者萨利贝提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家庭、团体和社区都有其内在的优势和资源,这意味着其与传统的“问题视角”或“疾病视角”不同,在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应当将个体的优势、能力和资源作为关注的焦点,而非关注个体的缺陷、问题和病理,强调通过发掘和利用这些优势来促进个人和社区的积极发展。

(一)优势视角的核心理念

优势视角是社会工作中的一种全新工作理念,着重于挖掘服务对象自身的优点,帮助服务对象认识自我优势,从而解决外在或潜在问题。优势视角理论指出所有个体都拥有内在力量和资源,能够克服生活中的困境,创伤、虐待、疾病和挣扎可能具有伤害性,但也可能是挑战和机遇,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社会工作者应与服务对象建立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探索和利用优势资源。在实践中,优势视角强调“助人自助”的理念,即通过增强个体的能力和信心,使个体能够自主解决问题,实现自我发展。

(二)优势视角在邪教痴迷者帮扶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在邪教痴迷者的帮扶工作中,优势视角与传统问题导向模式存在根本性差异。传统模式聚焦于邪教痴迷者的问题和病理,试图通过治疗和矫正来消除问题,将邪教痴迷者视为“病态的”“有缺陷的”或“功能失调的”个体。这种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取得效果,但往往会使痴迷者被贴上标签,产生自卑感和无力感,加重他们的心理负担和社交障碍。从优势视角观点出发,首先,避免了对邪教痴迷者的负面标签和歧视,帮助他们重建自尊和自信。其次,强调挖掘和利用邪教痴迷者的优势资源,能够提高帮扶工作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最后,通过构建支持性的社会环境,促进邪教痴迷者回归家庭和社区,减少复发风险,为邪教痴迷者的帮扶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与方法。

二、邪教痴迷者的优势资源的识别框架与方法

邪教组织通过构建“唯一真理”的叙事,系统性否定邪教痴迷者的自我价值,让成员相信唯有加入和依附邪教组织才能得救,促使邪教痴迷者陷入自我认知瘫痪。但从优势视角看,个体与环境中仍存在大量可激活可用的资源,挖掘邪教痴迷者的优势资源是优势视角帮扶工作的核心环节。这一过程需要反邪教志愿者从邪教痴迷者的个人、环境和社会关系等会多个层面进行评估和分析,全面了解痴迷者的内在潜能和外部资源。

(一)个体维度:内在潜能挖掘与转化

邪教痴迷者作为个体,往往具有一些未被发现或未被充分利用的个人优势和能力。在评估个人层面的优势时,反邪教志愿者可以采用深度访谈、生命故事叙述或优势测评工具等方法,深度的挖掘个体的信念和奉献精神、学习能力和求知欲、应对困境的抗逆力和所具备的兴趣爱好与技能等多方面的优势与资源,引导邪教痴迷者发现和认可自己的优势。一是了解邪教痴迷者的信念和奉献精神。个体加入或沉迷邪教组织是出于对某种信念的追求或对自我提升的渴望,这种坚定的信念和奉献精神如果被正确引导,可以转化为追求正当目标的动力。二是提升个体应对困境的抗逆力。部分邪教痴迷者在人生中曾经历重大危机并成功渡过难关,应对过往危机的经验是对抗邪教组织消极暗示的重要资源,是邪教痴迷者觉醒有能力克服困难认知和打破“唯有依附邪教组织才能应对危机谎言”的关键。三是挖掘个体所具备的技能和兴趣爱好。邪教痴迷者或具有绘画、写作、音乐和手工制作等技能或兴趣爱好,这些技能往往是帮助邪教痴迷者回归社会后重建自我价值的重要载体和再社会化的媒介。

(二)环境维度:外部支持资源的评估与链接

环境层面的优势资源主要包括个体所处的物理环境、社区环境和文化环境中可供利用的资源。反邪教志愿者可通过多种方式,评估个体在家庭支持、社区和社会政策等层面的优势资源。一是评估家庭支持资源。深度了解邪教痴迷者家庭成员可能提供的情感、经济或其他实际的帮助,通过家庭成员的陪伴让邪教痴迷者回归家庭。二是挖掘社区资源。了解邪教痴迷者所居住社区环境中存在的各类公益组织和服务机构,评估社区环境可运用在邪教痴迷者帮扶过程中的资源,以及社区可为邪教痴迷者提供的支持与服务。三是掌握社会政策及社会组织帮扶资源。部分邪教痴迷者因病陷入邪教组织的圈套,导致家庭经济贫困,反邪教志愿者应根据邪教痴迷者的家庭状况,寻求政府和社会组织可提供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和教育补贴等优惠政策或帮扶资源,借助制度性资源帮助邪教痴迷者解决面临的实际困难,增强其融入社会的“底气”。

(三)社会关系维度:支持网络的梳理与激活

社会关系层面的优势资源主要是指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和人际关系资源。反邪教志愿者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等方式,评估个体在社会关系层面的优势资源。一是绘制亲友人际关系图谱,寻找邪教痴迷者的朋友、亲戚、同事等重要社会关系网络中,可为邪教痴迷者提供情感支持、陪伴或实际帮助的人员。二是寻求同辈群体帮扶。寻找在社区环境中具有相似经历的同辈群体,如已经成功脱离邪教组织控制的人员,可以提供榜样支持和经验分享,减少痴迷者的孤独感。三是寻求专业帮扶资源。社工、心理咨询师、医生等专业人员组成的专业帮扶小组,可以提供情绪支持、生活帮扶和心理疏导等专业支持和服务,可增强其社会归属感与身份认同。

三、优势视角下邪教痴迷者的帮扶策略

优势视角主张以积极取向发掘个体、环境及社会关系的内在潜能与资源,而非聚焦问题与缺陷本身。基于优势视角的价值取向,以“赋能”为核心构建帮扶策略体系,需以“建立关系—挖掘优势—构建网络—强化能力”四步递进路径展开,系统性地实现帮扶目标,提升帮扶效率,促进邪教痴迷者的社会融入与长期稳定。

(一)建立专业信任关系,重塑帮扶主体角色

帮扶工作中常见的“教育与被教育”“干预与被干预”模式,往往导致邪教痴迷者对帮扶过程产生心理抵触或被动应付。优势视角强调建立以平等、尊重为基础的专业信任关系,需转变角色定位,摒弃“专家式”“拯救者”的干预,以“协作者”身份进入服务对象的生活世界,通过建立平等开放的对话空间,运用优势叙事、开放式提问和积极性反馈等技巧,降低对方的心理防御,引导回忆加入邪教前的积极经历,促使其主动表达内心真实想法,引导其思考自身资源与改变意愿,逐步唤醒被压抑的自我认知。

(二)激活个体优势资源,重构积极自我认知

优势视角强调“看见人,而非问题”,关注个体在逆境中所展现出的能力、经验与潜力。综合运用“叙事疗法”技巧,引导邪教痴迷者系统回顾过往家庭责任履行、职业技能成就、人际交往能力等成功经历,从中提炼具备的抗压、坚持、组织协调等能力,识别并激活自身及环境中的潜在优势,帮助邪教痴迷者重构“我是有能力的人”的积极自我认知,推动实现从“标签者”向“资源拥有者”的认知转变。同时,对于痴迷邪教的经历,应避免简单否定,可以尝试将其解读为个体在困境中坚持、探索与成长的见证,帮助邪教痴迷者重构积极的思维模式,逐步增强自我效能感与生活掌控力。

(三)构建多元支持网络,助力社会融入

社会支持网络是邪教痴迷者回归社会的重要保障。邪教痴迷者的社会支持网络往往因邪教活动而断裂和受损,而修复和重构社会支持网络,可为邪教痴迷者的社会融入提供“能量库”。在构建支持网络时,一方面,要协助痴迷者感知并实际获取来自社区、社会网络及亲密伙伴的支持,以兴趣爱好、社区活动为载体,通过同龄人间的积极情感互动,调整负面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另一方面,通过家庭访谈、沟通培训等方式,动员家庭成员参与,提供生活上的悉心照料和心理上的温暖抚慰与持续鼓励,强化家庭情感型网络支持,增强家庭内部的信任与情感纽带;最后,引导痴迷者参与社区公共活动,积累邪教痴迷者对社区中“人”的情感认同和对社区“空间”的归属感,在交往对象与交往空间上的重塑,削弱对邪教的情感依赖。

(四)强化抗逆力与自我效能感,巩固帮扶成效

抗逆力和自我效能感是邪教痴迷者应对逆境、实现回归的重要心理资源。抗逆力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对于邪教痴迷者社会适应和自我成长有着重要作用。抗逆力是指个体能够克服不幸生活经验、不利环境的能力,可以理解为面对挫折的承受能力,而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身价值、能力及存在意义的积极认知与接纳程度。提升个体抗逆力与自我效能感是一个在漫长的过程,需要分利用好个体现有的资源和力量,从更积极的角度去界定问题。一方面,强化抗逆力训练,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痴迷者学习应对困难和挫折的技巧,增强心理弹性;另一方面,设置渐进式目标,从小目标开始,逐步增加难度,让痴迷者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体验成功,增强“我能行”的信念,促使个体改变以往的消极态度和认识,肯定他们积极的力量,帮助他们乐观的应对生活困境和人生挑战,适应社会生活,实现再社会化。

结语

优势视角通过“赋能”而非“治病”的帮扶范式,为邪教痴迷者的帮扶工作提供了全新的理论框架和实践路径,通过挖掘痴迷者的内在优势和外部资源,帮助他们重构自我认知、增强抗逆力、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充分尊重邪教痴迷者的主体性,有效提升了帮扶工作的实效性与可持续性。未来帮扶工作可进一步深化优势资源的动态评估机制,结合不同痴迷者的个性化需求优化策略,更精准地推动其实现自我转化与长期社会融入,为反邪教工作提供更具操作性的实践参考。

(责任编辑:紫霄)
此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网立场。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