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中华文化 > 正文
当非遗跃上荧屏
时间:2025-08-15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连晓芳
字体:

近年来,非遗项目广泛出现在影视作品中。从服饰、场景、音乐的浅层植入到与故事情节的深度契合,再到以非遗为主题的影视剧创作,非遗里的文化韵味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相关非遗产品的价值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影视剧会成为非遗传承推广的一双新翅吗?台前幕后的跨界融合值得深入分析。

“氛围组”转为“主视觉”

一根银针,十指春风。传统技艺类非遗在影视剧中有较多呈现,尤其体现在古装剧的服饰和重要道具中。姚惠芬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绣代表性传承人,她从多年前就开始与影视剧合作,对非遗在影视剧中的呈现深有体会。

“早年,我们的绣娘进剧组,主要是教动作,可以说那时影视剧中的传统技艺只是‘形似’。近几年,越来越多的剧组希望我们系统讲解刺绣技艺,手把手教演员拿针、配色,帮助他们掌握刺绣的基础步骤。”姚惠芬感到,这种转变源于非遗事业的发展,也源于内容创作者对非遗认知水平的提高。

吴江鼎盛丝绸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建华坚持深耕宋锦织造技艺,已为多部影视剧提供定制服饰和着装指导。他认为,宋锦所蕴含的中式美学在故事场景构建中能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服饰本身的质感、造型能传递人物性格,让叙事线更完整。“我们与影视剧的合作主要以面料支持和服饰赞助为主,不会露出品牌,重在文化传播,避免过度商业化。”吴建华说。

随着非遗热度持续攀升,影视剧对非遗的运用和融合方式也更加成熟。一些影视剧中,非遗推动故事情节、强化特定氛围的作用得以显现。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简称《哪吒2》)中,很多观众在被宝莲盛开场景震撼的同时,也深深着迷于电影中的空灵和声。很快,这段和声的原型——侗族大歌就在全网掀起关注热潮。许多网友开始自发解析其中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表达。

“侗族大歌不再是单纯的背景音乐,转而成为推动关键剧情发展的情感符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侗族大歌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侗族乐团“舞乐蝉歌”创始人杨想妮回忆起与《哪吒2》剧组的合作,十分感慨。在她看来,影视剧让非遗以更多元的方式呈现在大众面前,是新的传播渠道,也带来不少新挑战。

“电影配乐需要契合画面节奏。如果完全按照传统唱腔,其旋律与电影会有冲突。”杨想妮坦言,侗族大歌是一领众和,分高、低音多声部谐唱的合唱种类,无固定乐谱、节奏自由,而电影配乐需精确到帧,且有多层次音效需求。经过反复尝试,她与团队创新采用了“高低音均衡”四声部结构,增强演唱的立体感,最终在保留侗族大歌传统声韵的基础上,完成了对唱腔和旋律的适应性调整,创作出了颇具东方神韵、空灵高远的演唱版本。

影视传播让非遗传承更有活力

影视传播为非遗带来的不仅有曝光度,更有对传承生态的重塑。

“非遗融入影视剧,首先要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谈及影视剧对非遗传播的影响,杨想妮认为,非遗根据影视剧需求适度改良的前提是坚守内核、保持内在的完整性。

杨想妮(右四)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忠诚镇乐乡村为小朋友公益教授侗族大歌  受访者供图

“录音时,剧组特意让我们穿上民族服装。电影上映后,这些创作片段通过短视频传播,很多观众专门来了解侗族大歌的起源。”杨想妮回忆起参与电影制作的过程时赞许地说。

《哪吒2》上映后,杨想妮的乐团签约了知名音乐厂牌“新乐府”,各类跨界合作邀约纷至沓来,音乐输出渠道加速拓展。更令她欣慰的是行业生态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年轻乐队和专业团队开始尝试了解侗族大歌,加入新元素以吸引年轻人。希望未来在影视、游戏、音乐会等场景中,都能看到侗族大歌的深度融入,让更多人可以依托传承非遗扎根侗寨。”

影视曝光对市场的拉动作用也十分显著。“今年宋锦服饰销量同比增长30%至40%。”吴建华直言,明星身着宋锦服饰常引发粉丝追捧,进而带动同款服饰搜索和下单消费。

工作中的姚惠芬  受访者供图

更多转化则呈现出长尾效应。“常有观众看了电视剧后,找到我们工作室,希望来参观。”姚惠芬告诉记者,影视剧提高了非遗认知度。借助影视IP,苏绣体验课程报名量增加,特别吸引年轻群体关注,甚至有高校学生来做暑期工,跟着绣娘一板一眼地学习。“这种兴趣转化比单向传播有效得多。”姚惠芬认为。

从“短期流量”到“长效传承”

影视剧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非遗的声量。但艺术创作的出发点毕竟是作品,而不是呈现非遗原貌。要想推动传承,传递非遗背后的文化底蕴,仍需多方努力。

“艺术创作可以加工,但不能脱离实际,要尊重非遗。”姚惠芬希望,剧组更加深入地调研非遗技艺,亲自体验非遗。“比如呈现绣娘熬夜赶工、手指被针扎破的细节,比虚构的‘一夜绣出百鸟朝凤’情节更真实动人。”她说。

吴建华呼吁影视作品对非遗有更深入的呈现:“希望未来有更多像《蜀锦人家》这样以非遗为主题的剧集,或通过微短剧形式讲清一道工艺。”他理想中的合作,是借影视剧传播效应普及宋锦文化,同时通过剧情挖掘技艺背后的历史脉络。

电视剧《茧镇奇缘》中,吴建华(左一)客串了绸布庄老板角色,并为该剧提供宋锦服饰支持。 受访者供图

对于影视剧对非遗的运用之法,非遗传承人期待构建多元场景。杨想妮在接受商业邀约的同时,一直坚持开设侗族大歌公益课堂,通过线上直播普及非遗知识。她认为,影视剧对非遗的正确表达和传播会对相应非遗项目整体发展带来利好,这也需要非遗传承人不断磨炼技艺,潜心创作,把非遗与影视的相遇讲成一段令人难忘的故事。

专家观点

该怎样认知光影中的非遗?

影视剧中出现非遗并非新鲜事,之所以近年来备受关注,是非遗注重系统性保护与影视剧扩大对非遗元素传播的双重影响,是人们关注和喜爱非遗的重要体现,也是传统文化与大众文化碰撞的综合呈现。

众多非遗在荧屏绽放,许多非遗项目被大众认知从而形成消费热潮,这背后需要注意什么?影视传播与非遗传承发展如何更好形成互动?如何看待未来发展?业界专家从不同视角探讨“非遗+影视”在守正创新与多元价值之间的平衡之道,分析非遗如何在光影流转中展现生命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精神纽带,向世界讲述精彩的中国故事。

熊彦 四川省非遗保护协会副秘书长:

影视传播对非遗有三重价值:第一,“破圈”传播与认知普及。影视以大众文化载体为非遗“破圈”提供条件。如,电视剧《延禧攻略》曾带热绒花制作技艺,相关搜索量猛增,非遗传承人的定制订单排至两年后;B站热门动画《罗小黑战记》与苏绣传承人合作“节气刺绣系列”,精准触达“Z世代”。这类案例证明影视剧能有效扩大非遗认知边界。

第二,经济转化与传承人群增收。影视传播有利于带动非遗相关产品价值提升,增强了非遗传承人的信心和自豪感,使其获得社会认可与经济收益的双丰收。

第三,增进文化认同与审美启蒙。影视成为非遗美学的重要表达路径。影视剧能让年轻人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弥补美学基础教育的不足。

影视传播对于扩大非遗影响力的作用毋庸置疑,同时还有许多问题值得注意。

第一,影视片面化解读可能出现文化折扣。部分影视剧将非遗简化为道具。如,有的武侠片中的茶道仅展示动作流程,忽略“和静清寂”的哲学内核;武术呈现仅停留在招式层面,未体现精神传承。这可能会让观众尤其是外国受众对中国非遗的理解“打折扣”。

第二,资源的虹吸效应导致非遗的关注度陷入“好的越好、差的越差”的局面。此外,被带火的非遗产品常常遭遇被仿冒的尴尬局面。低成本量产的仿制品会挤占精工细作的非遗产品市场。

如何促进影视更好地传播非遗?我建议,建立“专家+传承人+编剧”共创机制,在影视剧立项阶段即引入非遗顾问、传承人与编剧深度合作机制,三方协作,将故事性、技艺本真性、文化内涵阐释有机结合,尽可能确保非遗传播的准确性;构建系统化传播矩阵,在保护核心技艺的前提下探索“影视主线+延伸短剧+纪录片花絮”的组合传播方式,既满足影视剧宣发需求,又提高非遗的出镜频率。

孙佳山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

近年来,纪录片、综艺、影视剧通过大胆尝试,为非遗题材创作打开了更为宽阔、生动的艺术表达空间。更为重要的是,其背后所汇集的丰富的文艺创作经验,不仅为观众带来赏心悦目的视听体验,还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递给广大青少年,这也正是非遗当代传承与传播的题中之义。

首先,非遗和影视结合,有着先天优势。许多影视剧中的服饰、配饰等都是非遗作品。大家熟知的《甄嬛传》《延禧攻略》《藏海传》等,还带动了非遗的国际传播。

近几年,不少影视剧中所运用的非遗元素都十分“出圈”。从传播效果来看,非遗融入影视,被集中呈现,能够扩大其传播力和影响力,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被青年群体认知和接受。

除了以非遗为主要题材的影视剧作品,非遗在大部分影视剧中更多是自然嵌入服装、化妆、道具等层面,受到关注一般也并非刻意为之。观众对影视剧的关注主要在剧情、人物形象等方面,对于剧集中的非遗元素的认知是随机且易受传播效果影响的。我们更多应看到影视传播对于拓展非遗传播范围,特别是推动非遗更好走向世界等方面的积极作用,避免片面化、二元对立式地考量影视剧对非遗传承和传播的影响。

(本报首席记者  王  彬  采访整理)

拓展阅读

影视剧里的非遗

《九重紫》中,皮影戏的独特魅力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韵味在镜头间流转,一段生动有趣的皮影戏暗示主角宋墨与窦昭之间宿命般的纠葛。非遗项目皮影戏被巧妙地运用到剧情中,带给观众神秘而浪漫的观感。

《清明上河图密码》中考究的服饰以及还原的场景,原汁原味呈现北宋汴梁的市井烟火。女主人公伞铺里的那些精美油纸伞,更在巧夺天工的技艺里饱含着浓浓的匠人精神,让观众仿佛穿越到宋朝,感受跨时代的风貌。

《蜀锦人家》以织锦技艺的传承为主题,讲述了主人公季英英将蜀锦发扬光大的故事。国家级非遗项目蜀锦作为剧中的核心文化元素,在服装造型上得到充分展现。剧中还完整呈现了蜀锦从缫丝、染色、织锦到制衣的全过程,从款式版型、色彩搭配、纹样设计到工艺制作,无不让观众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

《风起霓裳》以唐代服饰文化为切口,融合刺绣等非遗技艺,为观众呈现“穿在身上的盛唐”。该剧将刺绣、制衣等作为推动故事发展的要素,将非遗融入权谋与情感主线,让非遗与剧集实现巧妙联动。

(本报记者 连晓芳 整理)

(责任编辑:虚谷)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