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 首页  >  时政新闻 > 正文
思想的力量
时间:2025-07-29来源:新华社
字体:

陕西延安凤凰山麓

几孔普通的窑洞映入眼帘

87年前,民族危亡关头

一部被网友称为“神预言”的著作

正是在这里完成

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无人机拍摄)。(来源:《宝塔山下·胜利的指引》)

1

拨开迷雾

1938年5月

日军相继攻陷

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

一些对抗战失去信心者

大肆宣扬“亡国论”

而平型关大捷、台儿庄大捷

等胜利喜讯传来

又使一些人产生幻想

开始高唱“速胜论”

为拨开人们心头的迷雾

彻底批驳“亡国论”“速胜论”

 

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

写出了著名的

《论持久战》

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毛泽东旧居内的桌椅。(新华网 李哲贤 摄)

《论持久战》的诞生地

就在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的窑洞内

87年后,我们重访这里

一张木桌

一把木椅

一个火盆

目之所及便是全部办公陈设

 

说到当年《论持久战》写作的情形

讲解员特地指着火盆说

“当时主席写得废寝忘食

火盆把棉鞋都烧焦了

他也浑然不觉

直到警卫员闻到焦糊味冲进来

主席这才发觉……”

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毛泽东旧居内的桌椅和火盆。(新华网 李哲贤 摄)

就这样,经过8天9夜倾力撰写

《论持久战》终于问世

文章清晰而坚定地告诉世人:

中国会亡吗?答复: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中国能够速胜吗?答复: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论持久战》强调了中日存在着

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

  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

  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

  日本是个小国,经不起长期战争,中国是个大国,能够支持长期战争;

  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失道寡助,中国的正义战争得道多助。

进而指出:

  第一点决定了日本的进攻能在中国横行一时,中国不能速胜;

  后三点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经过长期抗战,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这是1938年,毛泽东在延安窑洞撰写《论持久战》。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论持久战》还科学地预见到

抗日战争将经过

战略防御

战略相持

战略反攻

这三个阶段

 

抗日战争的实践充分证明

《论持久战》中的预见是完全正确的

这是1938年刊印的毛泽东《论持久战》一书局部。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2

“兵民是胜利之本”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

完成写作后的毛泽东

来到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作《论持久战》的报告

后来,他还多次到抗大

为学员们讲解《论持久战》

这是1938年5月,毛泽东在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作《论持久战》的报告。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针对怎样才能取得胜利的问题

《论持久战》给出明确答案:

“兵民是胜利之本”

 

不少抗大学员在完成学习后

便直接奔赴前线

他们将学到的知识

带去战场上实践

 

“很多八路军、新四军将士

白天打仗,晚上学习

有抗战老兵回忆

他们正是怀揣着

《论持久战》的油印本

在青纱帐里和敌人周旋

这本书带给他们无穷的力量”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副教授王今诚说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的多个版本的《论持久战》。(新华网 李哲贤 摄)

与此同时

在《论持久战》影响下

从平原到山地

从密林到河汊

广泛动员,全民皆兵

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

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

这是人民战争的真实写照

也是抗战胜利的根本所在

 

正如《论持久战》所说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

存在于民众之中。”

3

“到敌人后方去”

  到敌人后方去,把鬼子赶出境。不怕雨,不怕风;抄后路,出奇兵;今天攻下来一个村,明天夺回来一座城。叫鬼子顾西不顾东,叫鬼子军力不集中。

——《到敌人后方去》

通俗易懂的语言

朗朗上口的旋律

这首《到敌人后方去》

激励着无数人英勇作战

它的创作也和《论持久战》有关

 

1938年9月

周恩来到武汉视察抗战宣传工作时

重点阐述了《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

在场的赵启海和冼星海

受到启发和鼓舞

创作出歌曲《到敌人后方去》

这是1939年冼星海指挥鲁艺学员排练《黄河大合唱》的资料照片。新华社发(延安文艺纪念馆供图)

之后

包括光未然和冼星海创作的

《黄河大合唱》等一大批抗战歌曲

极大振奋了人们持久抗战的热情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

  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

  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

  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

  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黄河大合唱》第七乐章《保卫黄河》

敌后根据地军民广泛开展了

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

地道战、麻雀战等

游击战的战术战法

在广大敌后战场

成为坚持抗战的中坚力量

上图左:地雷战。上图右:地道战。下图左:破袭战。下图右:水上游击战。新华社发(资料照片)

回望87年前

正是这部废寝忘食写出的雄文

在那个山河破碎的时刻

回答了人们最关心

而一时又看不清楚的问题

 

窑洞的灯火伴着思想的光芒

照亮了长夜中的前行之路

 

滔滔历史长河

巍巍砥柱中流

新征程上

《论持久战》中蕴藏的思想

仍然为我们战胜困难和挑战

带来信心和力量!

打印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