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图片 > 正文

打造更强劲的消费主引擎——当前抓改革促发展观察之二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24年08月09日 08:30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强调“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部署“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

  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市场规模持续增长,新型消费不断发展。随着一系列发展和改革举措接续出台,扩内需促消费政策落实落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消费潜力有望不断释放。

  政策加力 稳住消费“基本盘”

  在新疆阿勒泰,当地推出《我的阿勒泰》取景地旅游线路,带领游客们探寻雪山、草原的诗情画意;在陕西西安,游人骑行穿越大街小巷打卡城墙和钟楼、在大唐不夜城换上唐装汉服感受“穿越”之旅……

  2024年7月22日拍摄的新疆阿勒泰地区喀纳斯景区(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丁磊 摄

  暑假期间,文旅消费“火热”。各地将举办超4000项约3.7万场次文旅消费活动,围绕夜间游、避暑游、亲子游、研学游等消费热点,推出发放消费券、票价优惠、消费满减、折扣套餐等惠民措施。

  暑期消费,是当下消费市场的一个缩影。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23万亿元,同比增长3.7%,服务零售额同比增长7.5%;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60.5%,拉动GDP增长3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作用显著。

  西安大唐不夜城景区景色(2024年2月2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邵瑞 摄

  消费的“稳”,背后是政策的“进”。

  直接向地方安排1500亿元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报废旧车并购买新车的个人消费者,补贴标准大幅提高;对个人消费者购买冰箱等8类家电产品给予以旧换新补贴……10多天前,消费品以旧换新再迎“政策包”。

  2024年5月17日,全国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山东站暨2024全国家电消费季启动仪式在青岛举行。新华社记者 李紫恒 摄

  今年4月,我国发布《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提出推动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焕新”,逐步建立“去旧更容易、换新更愿意”的有效机制。

  2024年3月28日,在北京一家小米汽车零售门店内,消费者了解小米新能源汽车SU7。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引导居民消费潜力有序释放,对拉动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增长起到催化作用。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3.1%,比上年同期加快2.1个百分点;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量同比增长33.1%。截至7月25日中午,商务部汽车以旧换新信息平台已收到汽车报废更新补贴申请超36万份,申请量呈现加快增长态势。

  商务部创新开展“消费促进年”系列活动,推动出台促进餐饮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文化和旅游部贯穿全年举办全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活动;市场监管总局加快制定电动汽车、家用电器、家居等领域消费品质量安全标准……一系列促消费政策加快推出,效应陆续显现。

  不容忽视的是,虽然消费市场总体保持增长态势,但恢复基础仍需巩固,居民消费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经济政策的着力点要更多转向惠民生、促消费”,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提出。

  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司长于建勋说,要扎实推进消费品以旧换新释放消费潜能,着力增强居民消费能力,不断培育壮大消费新增长点,推动消费市场持续扩大,进一步发挥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

  顺势而为 培育消费新动能

  无人机搭载着外卖盒子,缓缓降落在景区的专属“停机坪”上,工作人员取出外卖,送到露营游客手中……在四川天府新区麓湖生态城麓客岛景区,无人机配送带来便捷、新鲜的消费体验。

  2024年6月28日,搭载着贵阳特色农产品快递的无人机在成都(金堂)淮州机场起飞。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这是我国消费焕新的一个生动注脚。居民消费正从注重量的满足向追求质的提升转变,从以商品消费为主向商品和服务消费并重转变,从模仿型向个性化、多样化转变。越来越多人更愿意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提高生活质量上,各种相关产品和服务应运而生。

  需求之变、结构之变,也孕育着动能之变。

  这是2024年7月26日拍摄的贵州省龙里县油茶生态园露营基地。新华社记者 杨文斌 摄

  培育新场景,深挖消费潜能——

  入夜,重庆江北区观音桥步行街上人流如织,除了购物,游客还可以在这里参加运动体验、潮玩打卡、啤酒闯关等互动活动。

  “白天天气闷热,我们选择在三峡博物馆等室内场所游览。傍晚气温降低,我们来观音桥的网红打卡点看夜景。”来自山东的游客刘迪一说,多元的夜间消费项目能够让人们更充分体验当地特色。

  2024年3月3日,观众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参观。新华社记者 王全超 摄

  “清凉经济”不断培育,旅游专列路线丰富,无人售货超市深入百姓生活,“跟着演唱会去旅行”成为出游新风尚……各地着力打造消费新场景,激发消费新动能。

  上半年,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催生新的消费场景,直播带货、即时配送等消费新模式不断涌现,带动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8%,快递业务量突破800亿件。

  2024年7月24日,参展商在南博会咖啡产业馆直播带货。新华社记者 王静颐 摄

  今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打造消费新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的措施》,更好顺应消费场景新变化,推动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市场新需求。

  2023年8月20日,游客在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地心谷景区游玩(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 摄

  把握新趋势,引领消费风潮——

  近期,北京市举办“2024全球首发节”,围绕“国潮新风尚”“文创新消费”“数字高科技”“运动快时尚”四大主题,举办百余场新品首发、首秀、首展活动;今年前4个月,上海新设各类首店489家,平均每天4家首店落“沪”……

  开设首店、新品首秀、艺术首展,“首发”创新创意正落地开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积极推进首发经济。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电子商务首席专家李鸣涛分析,首发经济有很强的创新属性,可以激发和带动消费,各地要因地制宜,激活“流量密码”。

  以首发经济为代表,满足消费者新需求的新产品更新迭代,休闲、绿色、健康、数字、智能等成为消费新风潮。

  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实现两位数增长,高能效等级家电、智能家电销售实现较快增长,AI学习机和智能穿戴网上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136.6%和31.5%。

  顺应发展趋势,形成政策合力,新型消费正展现出别样生机。

  改革破题 积蓄更强发展后劲

  64岁的王庆春和老伴从高温的湖南长沙出发,抵达清凉的云南曲靖避暑,开启“养老候鸟”的旅程。

  旅居养老是养老服务消费、发展银发经济的新模式之一。据测算,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目前在7万亿元左右,到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左右,潜力巨大。

  拥有14亿多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全球规模最大、成长性最好的中等收入群体,中国的消费潜力不容小觑。如何把蕴藏的巨大消费潜力释放出来?

  2024年5月25日,在山东省日照市东港区石臼街道日照幸福护理院,老人在工作人员的陪护下做填图游戏。新华社记者 郭绪雷 摄

  以服务消费为重要抓手推动消费扩容升级——

  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明确,要以提振消费为重点扩大国内需求,提出“把服务消费作为消费扩容升级的重要抓手”。

  “我国正处在服务消费较快增长阶段,服务消费增速快于商品消费,成为居民消费的主要增量来源。与高收入经济体相同发展阶段的平均水平相比,我国服务消费占居民消费比重仍然偏低,具有较大发展空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研究员陈丽芬说。

  挖掘餐饮住宿、家政服务、养老托育等基础型消费潜力;激发文化娱乐、旅游、体育、教育和培训、居住服务等改善型消费活力……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服务消费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对外发布,进一步释放以服务消费为扩大内需添动力的明确信号。

  2024年7月18日,游客在贵州省六盘水市水城区海坪彝族文化小镇周边的森林公园游玩。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秘书长袁达表示,要把促消费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教育、养老、育幼、家政等服务消费提质扩容,支持文体旅游高质量发展。

  完善长效机制为扩大消费积蓄后劲——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部署完善扩大消费长效机制。

  这其中,关键是要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

  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完善劳动者工资决定、合理增长、支付保障机制”“多渠道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决定围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作出系列部署。

  美国《外交学者》杂志近日报道说,落实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举措,将有助于提高中国居民收入、促进消费,并将为外商创造机会。

  习近平经济思想研究中心研究一部主任顾严说,要进一步稳就业促增收,在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上补短板,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户籍制度改革上强弱项。

  激发消费潜力,还要营造更优的消费环境。

  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正式施行,对消费者反映强烈的完善直播带货等新业态监管、治理大数据“杀熟”、加强预付式消费保障等问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规范,护航“放心消费”。

  展望未来,随着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扩大居民消费的长效机制加快完善,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作用将更加凸显。

  文字记者:陈炜伟、潘洁、刘羽佳

  海报设计:姜子涵、潘一景

  统筹:雷敏、岑云鹏、郜新鑫、邱世杰

[打印] [关闭]
反邪教网站
重点新闻网站
国家机关网站
京ICP备17053351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4465号